嚌
拼音:jì jiē zhāi 
部首:
注音:ㄐㄧˋ ㄐㄧㄝ ㄓㄞ
五笔86:KYVF
五笔98:KYJG
电码:8194
四角码:60023 
郑码:JSRN 
仓颉:RYX 

基本字义

jì   ㄐㄧˋ

方言集汇

  • 粤语:cai6zai6
  • 客家话:[台湾四县腔]zi5zip8ci2[客英字典]zi5[海陆丰腔]zi5zip8ci2[梅县腔]zi1ci2

《康熙字典》

  • 《丑集上》《口字部》 ·嚌 ·康熙筆画:17 ·部外筆画:14
  • 〔古文〕��《唐韻》在詣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才詣切,��音劑。《說文》嘗也。《書·顧命》太保受同祭嚌。《傳》太保旣拜而祭,旣祭受福,嚌至齒,則王亦至齒。《禮·雜記》小祥之祭,主人之酢也,嚌之。 又《集韻》前西切,音齊。鳥哀聲。 又居諧切,音皆。嚌嚌,衆聲。《班彪·北征賦》鴈雝雝以羣翔兮,鵾雞鳴以嚌嚌。游子悲其故鄉兮,心愴悢以傷懷。 又《集韻》莊皆切,音齋。嚌啀,笑貌。

说文解字

  • 《卷二》《口部》 ·嚌
  • 嘗也。从口齊聲。《周書》曰:“大保受同祭嚌。”在詣切

English

to sip; (Cant.) aspect marker of excessive ext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