莤
拼音:sù yóu 
部首:
注音:ㄙㄨˋ ㄧㄡˊ
五笔86:ASGF
五笔98:ASGF
电码:
四角码:44604 
郑码:EFD 
仓颉:TMCW 

基本字义

sù   ㄙㄨˋ
  1. 古代用酒灌注茅束以祭神。
  2. 酒器的塞子。

方言集汇

  • 客家话:[海陆丰腔]riu2[客英字典]ju2[台湾四县腔]ju2

《康熙字典》

  • 《申集上》《艸字部》 ·莤 ·康熙筆画:13 ·部外筆画:7
  • 《唐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����。《周禮·天官》甸師:祭祀共蕭茅。《註》蕭字或爲莤,莤字讀爲��。 又《詩·小雅》有酒湑我。《傳》湑,莤之也。《箋註》謂以茅泲之而去其糟也。 又《類篇》莤,榼上塞也。 又《唐韻古音》莤茅之莤,亦作蕭音讀。 又《集韻》夷周切,音由。水草。《爾雅·釋草》莤,蔓于。《註》生水中。一名軒于,江東呼爲莤。 又以九切,音酉。草名。

说文解字

  • 《卷十四》《酉部》 ·莤
  • 禮祭,束茅,加于祼圭,而灌鬯酒,是爲莤。象神歆之也。一曰莤,榼上塞也。从酉从艸。《春秋傳》曰:“尔貢包茅不入,王祭不供,無以莤酒。”所六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