絺
拼音:chī zhǐ 
部首:
注音:ㄔ ㄓˇ
五笔86:XQDH
五笔98:XRDH
电码:4832
四角码:24927 
郑码:ZOGL 
仓颉:VFKKB 

基本字义

chī  ㄔˉ
  1. 细葛布。
  2. 细葛布做的衣服。
  3. 古邑名,中国春秋时的周地,故址在今河南省沁阳县西南。
  4. 刺绣。
  5. 喻修饰文词。
  6. 姓。

方言集汇

  • 粤语:ci1
  • 客家话:[台湾四县腔]hi1[梅县腔]hi1[海陆丰腔]hi1[客英字典]hi1

详细解释

  • chī

〈名〉

  1. (形声。从糸( mì),希声。本义:细葛布)
  2. 同本义 [fine hemp cloth]
    1. 絺,细葛也。——《说文》
    2. 葛之精者曰絺。——《小尔雅》
    3. 厥贡盐絺。——《书·禹贡》
    4. 幂用锡若絺。——《仪礼·大射仪》
    5. 袗絺络不入公门。——《礼记·曲礼》
  3. 又如:絺衣(细葛布衣);絺素(细白葛布);絺葛(葛布);絺纩(葛布与丝绵)。也指细葛布的衣服。如:絺服(葛布制的衣服);絺冕(祭社稷五祀时所穿的礼服)
  4. 古邑名。春秋时周地。在今河南省沁阳县西南[Chī town]

《康熙字典》

  • 《未集中》《糸字部》 ·絺 ·康熙筆画:13 ·部外筆画:7
  • 《廣韻》丑飢切《集韻》抽遲切,��音郗。《說文》細葛也。《書·益稷》黼黻絺繡。《傳》葛之精者曰絺。《詩·周南》爲絺爲綌。《疏》煮葛以爲絺綌。《禮·曲禮》爲天子削瓜者副之巾以絺。《疏》細葛爲巾。 又《正韻》抽知切,音摛。義同。 又地名。《左傳·隱十一年註》絺在野王縣西南。 又姓。《姓氏急就篇》周有絺邑。以邑爲氏。晉智伯臣有絺疵。 又《集韻》展几切。黹或作絺。
  • 考證:〔《左傳·隱十一年註》絺在野里縣西南。〕 謹照原文野里改野王。

说文解字

  • 《卷十三》《糸部》 ·
  • 細葛也。从糸希聲。丑脂切

English

fine linen; fine hemp fiber